三飲堂 X 皎然禪師

三飲堂的名字,來自一首流傳一千二百多年的茶詩

 這首詩寫於盛唐,由「茶僧」皎然法師所做,二者的緣份在千年前就已註定相遇。

詩題為《飲茶歌誚崔石使君》 作者:唐 皎然禪師

越人遺我剡溪茗,採得金芽爨金鼎。

素瓷雪色縹沫香,何似諸仙瓊蕊漿。

一飲滌昏寐,情來朗爽滿天地。

再飲清我神,忽如飛雨灑輕塵。

三飲便得道,何須苦心破煩惱。

此物清高世莫知,世人飲酒多自欺。

愁看畢卓瓮間夜,笑向陶潛籬下時。

崔侯啜之意不已,狂歌一曲驚人耳。

孰知茶道全爾真,唯有丹丘得如此。

這首絕妙古茶詩現今也被改編成歌曲,感謝漢光教育基金會獨家歌曲授權三飲堂。

歌曲音樂點擊如下:

《譯文》

浙江的朋友送我「剡溪」產出的名茶,採摘茶葉的鵝黃色嫩芽,放在煮茶茶具裡煮茶。

(註釋:1.越:現今浙江紹興。2.遺:贈送。3.剡溪:溪水名)

煮好的茶倒在白瓷碗裡,看裡茶碗裡漂著淡青色泡沫的茶湯,香氣撲鼻,就像仙界神仙所飲的瓊樹之蕊漿液。 

一飲後洗滌昏沈的睡意,全身清新爽朗,如同天地間萬物充滿生機。 

再飲,明亮我的神緒,精神為之一振,就像細雨灑落於世間輕塵中,讓人清清脫俗。 

三飲彷彿得道升仙,何須再去苦心費力的破煩惱。 

這茶的清新和獨物,世人都不太了解,而世人飲酒往往只是在自欺欺人。 

我看畢卓貪圖飲酒夜宿在酒甕邊。

(註釋:畢卓,人名,晉朝吏部郎,好酒誤事被解除官職)

笑看陶淵明在東籬下所做的飲酒詩。 

崔使君在飲下茶湯之後,意猶未盡,狂歌一曲,飲完茶反應讓人驚嘆。 

而誰理解飲茶之道的真諦,只有傳說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了。

唐.茶僧 皎然
(730-799) 生平簡介

俗姓謝,字清晝,吳興郡(今浙江湖州市)人,是中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十世孫,唐代著名詩人、茶僧,好飲茶,自稱「三飲得道」。

中年後隱居妙喜寺修行佛法,和「茶聖-陸羽」、「楷書大家-顏真卿」為好友。在文學、佛學、茶學等方面頗有造詣。

在三飲堂,與詩人同席

短短數十句詩詞,不僅展現出唐代茶文化的風雅和興盛,更將「品茶」的過程,化為通往心靈澄澈、超脫煩憂的修行體現。

當我們試著坐下來泡一壺茶時,開始想像自已也如同千年前的崔石使君,與皎然法師同對坐著。

經歷了一飲、再飲後,「三飲便得道」在茶香裡慢慢浮現,似乎在提醒著我們:不必苦心追逐,平凡的一盞茶,往往就能給予自身心靈上深深的滿足和安定。

茶中有禪,禪在一飲一啜之間

禪宗常說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。
喝茶,也是一場直觀的修行。
在皎然禪師的筆下,茶不只是解渴,它讓人從滌盡昏沉,到心靈清明,再到悟得自在無礙。
不費力,卻深刻;無所求,卻在無求中得到了更多。

三飲,就如同一場禪門的小參:
第一飲,掃除日常疲憊,回到此刻;
第二飲,洞見內心澄澈,不再被雜念擾動;
第三飲,放下執著,明白「本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

茶在杯中,禪在心中。

願來到三飲堂的人,都能與我們一樣,因為這首詩,因為這杯茶,因為短暫的停留,
在第三飲時,悄悄放下心裡的重擔,帶著一份輕盈與朗亮,繼續踏上自己的路。

0
    0
    你的購物車
    你的購物車是空間回到商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