喝茶會不會影響睡眠?

「晚上能不能喝茶?」這幾乎是所有愛茶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。許多人擔心,晚間一杯茶,會換來一整夜的輾轉難眠;但也有人表示,自己即使夜裡喝了濃茶,也依然能一覺到天亮。究竟,喝茶是否真的會影響睡眠?這個問題值得從 茶的成分、人體的反應、生活習慣以及科學研究 來一一探討。

一、   茶葉中的「精神因子」:咖啡因與茶胺酸

      茶葉會影響睡眼,最主要的因素來自 咖啡因(Caffeine)。

  • 咖啡因的作用機制:
    當我們感到疲倦、想睡覺時,大腦裡其實有一種化學物質在發揮作用,那就是 「腺苷(Adenosine)」
    它就像一個「催眠信號」,會隨著時間累積,提醒身體該休息了。

而咖啡因的厲害之處在於:


它的分子結構和腺苷很相似,能「假裝自己是腺苷」,去佔據大腦裡的「腺苷受體(Adenosine receptor)」。
當這些受體被咖啡因佔據後,真正的腺苷就無法發揮作用,於是我們就 暫時不會覺得累

這時會出現什麼效果呢?

  1. 清醒提神
    大腦沒了腺苷的「催眠信號」,精神自然變得更清楚。
  2. 專注力提升
    神經傳導物質(像多巴胺、去甲腎上腺素)的活動變得更活躍,所以注意力提高、反應更快。
  3. 情緒短暫振奮
    咖啡因能讓人感覺心情比較好,甚至有點小小的「愉快感」。

不過這只是暫時的效果,因為腺苷其實還在持續累積。等咖啡因的效力退去,大腦突然接收到「滿滿的腺苷信號」,就會出現 「反彈性疲倦」,有時甚至比之前更想睡。

這也是為什麼,有些人白天喝咖啡或茶雖然很有精神,但晚上卻會因為咖啡因還沒完全代謝掉,而難以入睡。

簡單說:

  • 腺苷 = 睡眠開關
  • 咖啡因 = 偽裝者,把開關暫時關掉

茶與咖啡的不同:
茶葉雖然也含有咖啡因,但茶中還有 茶胺酸(L-theanine,在1949年首次被發現,茶湯中「鮮味」的主要來源之一,更能促進腦波趨向 α 波,幫助舒緩中樞神經系統帶來放鬆、降低壓力及焦慮感、帶來平靜的效果。

  • 茶類咖啡因含量的多重統計觀察:

談到「茶會不會影響睡眠」,最直接的依據就是茶湯裡的咖啡因含量。然而,不同研究機構對「一杯茶」的定義略有差異,因此數據會呈現範圍而不是單一數字。

美國 USDA(2020)FoodData Central 資料庫,通常以 每 100 g(約 100 ml)沖泡茶湯 為單位,推算一杯茶的咖啡因含量。若以 240 ml(美式馬克杯) 為基準:

  • 綠茶:20–40 mg
  • 烏龍茶:15–30 mg
  • 紅茶:30–50 mg

美國梅約診所 (Mayo Clinic) 的臨床資訊則指出,一杯約 240 ml 的茶:

  • 綠茶:30–50 mg
  • 烏龍茶:約 30–40 mg
  • 紅茶:40–70 mg

歐洲食品安全局 (EFSA, 2015) 在《Caffeine Safety Opinion》中,列出每杯 200 ml 茶湯的平均含量:

  • 綠茶:約 20–40 mg
  • 烏龍茶:約 30 mg
  • 紅茶:約 40–60 mg

台灣農業部茶與飲料作物改良場 的研究也曾檢測不同茶類(200 ml 沖泡茶湯)的範圍:

  • 綠茶:25–45 mg
  • 烏龍茶:20–35 mg
  • 紅茶:40–55 mg

📊 統整以上數據(以 240 ml 一杯計算):

  • 綠茶:20–50 mg(偏清新,提神效果中等)
  • 烏龍茶:15–40 mg(中等,因焙火程度不同而差異)
  • 紅茶:40–70 mg(茶類裡含量最高)

🌱 影響茶葉咖啡因含量的主要因素

上面的數據的不同,並不能單純由「茶類」決定,必需從茶樹栽培環境、季節、採收、製作工藝、到沖泡過程等等的多重因子來觀察。

以下七大因素,說明為何同樣是茶,卻會有不同的提神感受:

1.種植環境(海拔高低):

  • 高山茶園:因為日照短、低溫、雲霧繚繞,光合作用受限,往往咖啡因較低。
  • 平地茶園:日照強、照射時間長、氣溫高,相對咖啡因含量較高一些。

2.季節因素

  • 春、冬茶:因為日照較弱、較短,溫度較低,茶芽成長慢,咖啡因累積量低。
  • 夏、秋茶:因日照長、氣溫高,茶樹快速生長,為了抵抗蟲害與環境壓力,咖啡因含量反而偏高。

3.茶樹品種:

  • 大葉種:台茶 18號(紅玉)、阿薩姆:基因上咖啡因含量偏高,適合製紅茶。
  • 小葉種:青心烏龍等灌木茶樹,咖啡量含量較低,是台灣茶主要品種。

4.採摘部位

  • 嫩芽或嫩葉:咖啡因含量最高,因為咖啡因是茶樹的天然防禦物質,用來保護嫩芽免受蟲害,綠茶、紅茶主要採收嫩葉。
  • 老葉:咖啡因含量明顯降低。

5.製程工藝

  • 焙火工藝:茶葉在烘焙時因高溫,讓咖啡因產生昇華作用,高溫讓咖啡因精化而    與茶葉分離,因此能減少一部份咖啡因含量,例如:凍頂烏龍茶、鐵觀音都是不錯的選擇,而焙火下的茶湯也會更圓潤,刺激感下降。

6.沖泡方式

  • 茶量:茶量放得越多,茶愈濃,咖啡因含量越高。
  • 水溫:高溫沖泡釋放最快;低溫或冷泡釋放量僅約熱泡的一半。
  • 浸泡時間:時間越長,咖啡因溶出越多。

✅ 總結

1.高山茶 > 平地茶(日照少)

2.春冬 > 夏秋(日照少)

3.小葉種 > 大葉種(含量較少)

4..烘焙 > 不烘焙(能精化咖啡因)

5.低溫冷泡 > 熱泡(釋放量減少)

6.成熟葉 > 嫩葉

6.紅茶 > 烏龍茶 > 綠茶(茶黃質、茶紅質減少興奮咖啡因反應)

一、  個人體質的差異

     即使喝的是同樣的茶,每個人的感受卻不盡相同。這與 基因與體質差異有關。

  • 基因代謝差異:
    人體中的酵素 CYP1A2 負責代謝咖啡因。研究指出,基因型會影響代謝速度,導致部分人對咖啡因敏感,進而影響睡眠。
  • 年齡與敏感度:
    隨著年齡增長,代謝能力下降,對咖啡因的敏感度提升,因此越來越多人發現「年輕時喝茶不影響睡眠,年紀大後卻容易失眠」。
二、  喝茶的時間點與睡眠影響

除了茶種和體質,飲茶的時間點 也至關重要。

  • 睡前 6 小時喝茶的影響:
    美國一項睡眠實驗發現,即使在睡前 6 小時攝取咖啡因,仍會縮短睡眠時間與深度。
  • 搭配食物降低刺激:
    空腹飲茶咖啡因吸收較快,刺激更強烈;若搭配餐點飲用,咖啡因吸收速度變慢,影響也會減輕。
  • 四、茶與睡眠的文化觀點

    在東方文化中,茶與睡眠的關係並非單純的「提神 vs. 失眠」,而是蘊含更深的哲學意涵。

    • 禪宗的「夜茶」:
      在唐宋時期,僧人常於夜裡飲茶,以保持清醒打坐。唐代皎然法師的《飲茶歌誚崔石使君》中有言:「一飲滌昏寐,情思爽朗滿天地。」這句話點出了茶能驅走睡意,使精神清明,成為修行的助手。對僧人而言,失眠不是困擾,而是「覺醒」的契機。
    • 文人雅士的清夜煮茶:
      宋代文人如歐陽修、蘇東坡,常在夜間邀友煮茶論詩。《東坡居士集》記載,蘇軾有時徹夜不眠,卻因茶湯而興致盎然。對他們來說,夜茶不僅不擾眠,反而激發靈感。這與現代人擔心睡不著形成鮮明對比。
    • 中醫養生的兩面性:
      《本草綱目》言茶「苦而寒,最能清火,令人少睡」。這顯示古人早知茶會影響睡眠,但也提醒:茶能助清醒與消化,卻須依體質選擇。譬如夜間若飲熟普洱、老白茶,反而溫潤不傷胃,還能助安神。
    • 民俗與生活:
      在閩南、廣東一帶,有「夜茶」文化。街邊茶寮,常見老人家夜裡對坐泡茶,邊喝邊聊天。對他們而言,夜茶不單是飲品,而是一種「慢生活」的陪伴,一種延長夜晚情感交流的方式。

    換句話說,茶與睡眠的關係,在文化上並非「二擇一」,而是「因境而異」。有時候,茶的存在本身,就是夜晚最好的心靈安撫。

五、    最新科學研究
  • 睡眠與咖啡因劑量:

研究顯示,睡前攝取 400mg 咖啡因會顯著縮短睡眠時間。

  • 茶胺酸助眠作用:

日本臨床研究發現,每天補充 200mg 茶胺酸,能縮短入睡時間並增加深層睡眠比例。

  • 茶多酚與壓力荷爾蒙:

茶多酚能降低壓力荷爾蒙(皮質醇)分泌,間接改善睡眠品質。

六、怎麼喝茶,才能既享受又不失眠?
  • 認識自己的體質:
       敏感型:晚上選低咖啡因茶或烘焙茶(熟普洱、白茶、花草茶)。
        耐受型:可少量飲用,但避免濃茶或空腹飲茶。
  • 控制時間與濃度:
        避免睡前 4–6 小時喝濃茶。    

     2.茶浸泡時間縮短、茶量減少。

     3.泡茶茶溫降低。

  • 善用茶的多樣性:

所以,「喝茶會不會影響睡眠?」答案是:因人而異,但有科學依據可調整
茶的魅力在於平衡 —— 白天,它是清醒的良伴;夜裡,只要選對茶、控制時間,它同樣能陪你走入夢鄉。

參考文獻:
  • APA 格式資訊
    1. Drake, C., Roehrs, T., Shambroom, J., & Roth, T. (2013). Caffeine effects on sleep taken 0, 3, or 6 hours before going to bed.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, 9(11), 1195–1200. https://doi.org/10.5664/jcsm.3170
    2. Juneja, L. R., Chu, D. C., Okubo, T., Nagato, Y., & Yokogoshi, H. (1999). L-theanine—a unique amino acid of green tea and its relaxation effect in humans. Trends in Food Science & Technology, 10(6–7), 199–204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924-2244(99)00044-8
    3. Nehlig, A. (2010). Is caffeine a cognitive enhancer? Journal of Alzheimer’s Disease, 20(s1), S85–S94. https://doi.org/10.3233/JAD-2010-091315
    4. Nehlig, A. (2016). Effects of coffee/caffeine on brain health and disease: What should I tell my patients? Practical Neurology, 16(2), 89–95. https://doi.org/10.1136/practneurol-2015-001162
    5. Sachse, C., Brockmöller, J., Bauer, S., & Roots, I. (1999).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a C→A polymorphism in intron 1 of the CYP1A2 gene tested with caffeine. Pharmacogenetics, 9(6), 765–771.
    6. Unno, K., Egawa, T., Okubo, T., & Yokogoshi, H. (2017). Daily consumption of green tea catechins improves human sleep. Nutrients, 9(7), 777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nu9070777
    7. Yoto, A., Motoki, M., Murao, S., & Yokogoshi, H. (2012). Effects of L-theanine on attention and reaction time response.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, 4(1), 170–178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ff.2011.08.009
    8.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(USDA). (2020). USDA National Nutrient Database for Standard Reference.
    9. Nehlig A. (2010). Is caffeine a cognitive enhancer? Journal of Alzheimer’s Disease, 20(S1), S85–S94.

 

二、中文參考資訊

  1. 陸羽,《茶經》。
  2. 李時珍,《本草綱目》。
  3. 皎然,《飲茶歌誚崔石使君》。
  4. 蘇軾,《東坡居士集》。
  5. Drake C. 等(2013)。〈睡前 0、3 或 6 小時攝取咖啡因對睡眠的影響〉。《臨床睡眠醫學期刊》,9(11),1195–1200。
  6. Juneja L. R. 等(1999)。〈茶氨酸對人類放鬆效果之研究〉。《食品科學與技術趨勢》,10(6–7),199–204。
  7. Nehlig A.(2010)。〈咖啡因是否為認知增強物?〉。《阿茲海默症期刊》,20(S1),S85–S94。
  8. Nehlig A.(2016)。〈咖啡/咖啡因對腦部健康與疾病的影響〉。《實用神經學》,16(2),89–95。
  9. Sachse C. 等(1999)。〈CYP1A2 基因多型性與咖啡因代謝之功能意義〉。《藥理遺傳學》,9(6),765–771。
  10. Unno K. 等(2017)。〈綠茶兒茶素日常攝取改善人類睡眠〉。《營養學》(Nutrients),9(7),777。
  11. Yoto A. 等(2012)。〈茶氨酸對注意力與反應時間的影響〉。《功能性食品期刊》,4(1),170–178。
  12. 美國農業部 (USDA)(2020)。《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》。

 

0
    0
    你的購物車
    你的購物車是空間回到商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