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行,對我而言,從來不只是移動。
它更像是一場尋找「心的節奏」的過程。
多年來,因為從事農業與貿易的工作,
我在台灣上山下海,走過無數鄉鎮,
也遠赴各國工作、旅行及考察——日本、中國、韓國、泰國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越南、汶萊等國
甚至到過歐洲、美國、德國、荷蘭。
從都市到鄉村、從市場到寺院,這些旅程不只是工作,更是心的修行。
而在每一段路上,不論行李多輕或多重,我都一定會帶上一包茶。
那是習慣,更是安定與陪伴。
就像有人旅行一定帶相機、筆記本,而我帶的是「茶」。
無論身處哪一個國度,只要能靜下來泡一壺茶,
世界便會安靜下來——那股熟悉的茶香,讓我知道:「離家再遠,也有一處屬於自己的寧靜。」
日本長野縣松本市上高地國家公園風景區
外出的日子總是奔波。
有時在山裡訪農,有時在城市會談,有時搭著飛機往返異國。
行程匆忙、時差交錯,但只要能有片刻靜下來泡茶,心就定了。
無論在韓國首爾出差、在泰國常駐工廠、在德國參展或在日本奈良旅行的雪夜裡,
我都習慣在房間裡泡上一壺台灣高山烏龍茶。
茶香一散開,整個空間都暖了。
那一刻我明白——茶不只是飲品,它是一種家的味道。
不論身在何處,一杯熟悉的茶,就是一座臨時的歸屬。
在新加坡工作時夜景
客戶安排的新加坡飯店,就在濱海灣金沙酒店對面
位於韓國首爾的韓國農協旗下市場(類似台北第一果菜市場),當時和韓國農協(類似台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)有合作,前來拜訪,並和其他農產品貿易見面
旅行的節奏,有時快、有時慢。
但茶,總能讓我重新找到呼吸的速度。
在車站等火車時,我會倒出冷泡綠茶;
登山途中,我會帶上輕焙烏龍,用保溫瓶慢慢沖泡;
傍晚回到旅店,有時泡著溫泉,我會泡一杯紅茶,看著夕陽緩緩沉落。
不同的茶,就像不同的旅程。
綠茶清爽,是出發的輕盈;
烏龍溫潤,是途中遇見的微風;
紅茶醇厚,是回程時的溫柔收尾。
旅行與茶,其實都在提醒我們——
學會慢下來細細品味,才看得見更多。
日本豐岡市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城崎溫泉區車站,城崎溫泉區在傍晚時總是有許多穿著浴衣的民眾往返溫泉區中的7大浴場。
日本三大名泉之一岐阜縣下呂溫泉,昭和六年(1931年)創業,已成立近百年,列名日本國家有形文化財,依著一座山而建,四週圍繞著數百年巨木的「湯之島館」。
日本豐岡市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城崎溫泉區車站,城崎溫泉區在傍晚時總是有許多穿著浴衣的民眾往返溫泉區中的7大浴場。
日本三大名泉之一岐阜縣下呂溫泉,昭和六年(1931年)創業,已成立近百年,列名日本國家有形文化財,依著一座山而建,四週圍繞著數百年巨木的「湯之島館」。
我特別喜歡自駕。
在台灣如此,在國外也一樣。
原因很簡單:自由。
能停下來看一棵老樹、進一間寺院、走入一條巷弄,
這些隨性的轉彎,往往成為最難忘的風景。
有次,我在寺院邊的茶亭停下,喝口茶,看著僧人準備晚課;
再有一次,則在鄉間小路旁,打開保溫壺,倒出熱茶,看著夕陽染紅稻田。
最特別的一次,是那次不經意地途經日本歷史上關鍵的一幕——
德川家康開創長達二百六十五年江戶幕府統治的轉折點:「關原之戰」古戰場遺跡。
我坐在路旁的石椅上,緩緩打開手中的鐵觀音茶。
茶湯入口的那一刻,清香無比,回韻悠長,仿佛能嚐出一個時代的更迭。
腦中浮現德川家康的謀略與氣度,也想到石田三成對豐臣家的忠誠與敗北的不甘。
那一杯茶,不只是茶。
它連結著歷史的煙塵,也讓我在當下體會——
榮與敗,都只是時間的流轉;而茶,始終安然於世。
旅行讓身體自由,而茶,則是讓心安定了下來。
在日本自駕的輕型小座車,好開,空間又設計超方便放行李
在前往能登半島的路上,途經一間名為「瑞龍寺」寺院休憩,剛巧遇寺院僧人準備進行晚課及禪修
開車在長野縣要往松本市的高速公路上,經過休息站及途經日本蘋果果園。
開車途經日本麝香葡萄的故鄉—岡山葡萄果園。
來到岐阜縣參觀織田信長的岐阜城後,皮帶壤掉本來要去Uniqlo買皮帶,看到德川家康當初結束豐臣秀吉時代,繼而創立長達265年江戶幕府時代最關鍵的一場戰役—關原之戰古戰場遺跡,馬上開進來。
走得越多,我越發現:
只要看到茶店,無論多趕的行程,我總會想進去坐坐看看。
在日本的神戶、大阪、京都、奈良、能登半島;
在馬來西亞的檳城;
在中國成都的街頭茶館;
甚至在歐洲的小鎮咖啡街裡,
總有那麼一兩家不起眼的小茶鋪,吸引我停下腳步。
有的茶店古樸靜謐,店主是白髮老人,
泡茶時一板一眼,連倒水的姿勢都像歲月在流動。
有的茶屋年輕新潮,陳列各國茶器與包裝,
卻仍保留著那份對泡茶這件事的用心與尊重。
我喜歡那樣的時刻。
坐在陌生城市的一角,看著茶湯冒煙,
不論語言是否相通,茶總能讓彼此心意相通,
也許,這就是旅行裡最美的緣分。
日本奈良伊藤久右衛門宇治茶門市。
日本奈良伊藤久右衛門宇治茶門市臣列之茶品。
中國成都飯店房間內整套泡茶茶用具。
能登半島加賀屋溫泉飯店茶點。
有人問我:「為什麼出差或旅行的時候,總要帶茶?」
我笑笑說:「因為那是我的節奏。」
行李裡那幾包茶,看起來不重,但對我來說份量很大。
它不只是飲品,而是一種習慣,也是一種連結。
那味道,讓我記得自己從哪裡來。
我記得有次在台東出差,早晨的山霧慢慢的散去。
我拿出那包大禹嶺,在民宿陽台上沖了一壺,
風吹過來,霧氣裡有茶香,整個早晨都靜了下來。
那一刻我心想:
旅行最動人的時刻,往往是遠方的風景,和手中這杯茶交織出的記憶。
許久後,當我再打開那包大禹嶺時,
腦中浮現的不是茶的滋味,
而是那天的山風、那一片雲、那份靜謐。
茶就這樣,收藏了旅途的氣味與記憶。
有時是一場午後雷陣雨的清涼;
有時是海邊鹹鹹的風;
有時只是旅伴的笑聲與那杯熱茶的餘溫。
茶不只承載香氣,也承載收藏著人生的片段。
每次重新泡起那壺茶,都是一次回望。
旅行讓我見過許多地方,也遇見各種人。
有忙碌的港口,也有靜謐的山林;
有談笑的市集,也有清心的寺院。
但無論在哪裡,只要有茶,我就能靜下來。
茶教我學會「靜」,旅行教我學會「動」。
一靜一動,恰如人生的節奏。
當我創立三飲堂時,我想起這些年的旅程——
原來,茶一直都在我的生命裡,
不只是味道,而是陪我穿越世界的信念。
日本神社庭院中的景色
有時我覺得,旅行就像一壺茶。
剛出發時熱騰騰、充滿期待;
途中是滋味的轉折;
而回家的那一刻,茶雖微涼,卻更香、更深。
茶與旅行,都讓我明白一件事:
世界越遠,心要越近。
而那份靠近的方式,
有時只是一杯安靜的茶。
📜
「旅行讓我看見世界;茶,讓我看見自己。」—— 三飲堂
岡山城及護城河。
岡山城天守閣上俯看岡山地區。
日本禪宗最高寺院—-南禪寺。
南禪寺別苑。
世界遺產—唐招提寺(中國第一位東渡弘法的鑑真大和尚說法駐錫處)
世界遺產—唐招提寺大雄寶殿。